农业兴,百业旺;农民富,潍坊强。在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,潍坊作为农业大市,始终勇立潮头、敢为人先,不断书写着农业高水平发展的新篇章。鲁网潍坊联合潍坊市农业农村局进行“强农先锋”专题采访,聚焦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模范人物、先进典型和标杆案例,传播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,以先锋为镜,向榜样看齐,汇聚农业强市的澎湃动能,为推动农业更强、农村更美、农民更富凝聚力量。
鲁网9月19日讯(记者 王玉龙 魏雪)清晨五点,天蒙蒙亮,潍坊市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的蔬菜大棚里已经人影绰绰。村民们动作娴熟地采摘着一种特殊的西红柿——外皮红绿相间似翡翠玛瑙,口感酸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。这就是名闻遐迩的“崔西一品”草莓西红柿,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、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玉禄介绍说,这种西红柿贵时能卖到每斤二三十元,是普通西红柿价格的数倍。
“不把崔西换个样誓不罢休!”十八年前的2007年,当崔玉禄上任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时,他立下这样的誓言。那时,这个村庄还负债30多万元,村容村貌“脏乱差”,村民怨声载道。如今,崔岭西村集体收入由几乎零收入增加到2024年的430万元,农民人均收入4.2万元,户均存款超过30万元。
2007年的崔岭西村,是一个不折不扣的“烂摊子”。村集体欠外债30多万元,基础设施落后,道路坑洼不平,雨天泥泞难行,晴天尘土飞扬。村民各种各的地,蔬菜品质参差不齐,卖不上价钱,人心涣散,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。
面对这样一个局面,时年42岁的崔玉禄没有退缩。这个土生土长的崔岭西村人,深知家乡的困境,也看到了潜在的希望。“不把崔西换个样誓不罢休!”这句话不仅是他对自己的承诺,也是对整个崔岭西村的誓言。
上任伊始,崔玉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村民。他踏着泥泞的土路,挨家挨户了解情况,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。村民们对这个新书记既期待又怀疑:“前几任都没能改变现状,这个崔玉禄能行吗?”
崔玉禄明白,空有口号不行,必须拿出实际行动。他带领31名党员开始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新途径。最初的几年并非一帆风顺,传统的种植模式和销售方式已经没办法改变村庄的命运,崔玉禄意识到,必须寻找新的出路。
“那时候,我整夜整夜睡不着觉,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让村子富起来。”崔玉禄回忆道。他先后尝试过引进新品种、改善种植技术,但效果都不理想。直到2014年,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:只有组织起来,抱团发展,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。
2014年5月,在崔玉禄的带领下,崔岭西村的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。但这只是第一步,如何打开销路成为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。
当时的寿光蔬菜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,同种类型的产品价格战频繁。崔玉禄敏锐地意识到,必须开辟新的市场渠道。经过多方打听,他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,特别是俄罗斯市场。
第一次去俄罗斯考察时,崔玉禄遭遇了重重困难。零下30度的严寒让他这个山东汉子难以适应,语言不通更是让沟通变得异常艰难。“我记得第一次去莫斯科,带着样品去找超市采购经理,等了整整一天都没见到人。”
但崔玉禄没放弃。他带着翻译,一家超市一家超市地拜访,一遍又一遍地介绍崔岭西村的蔬菜品质。有时候遭遇冷眼,有时候被直接拒绝,但他从不气馁。
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。莫斯科一家大型超市的采购经理尝了崔玉禄带去的西红柿后,惊讶地说:“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西红柿!”原来,崔岭西村独特的土壤和天气特征情况,造就了西红柿特有的酸甜口感,这正是俄罗斯消费者喜爱的味道。
从此,订单源源不断而来。如今,合作社每年出口蔬菜近2万吨,带动辐射周边几十个村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与出口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蔬菜直接配送到俄罗斯各大超市。
“现在回想起来,那些困难都是值得的。”崔玉禄说,“正是因为打开了俄罗斯市场,我们的蔬菜才能卖出好价钱,村民的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。”
国际市场打开后,崔玉禄又有了新的思考:只有种出口感好、品质好、有特色的品种,才能让合作社可持续发展。
2020年,经多方打听,崔玉禄找到了北京的农业专家,并带回了草莓西红柿这一新品种。当时,很多人都不理解:“三块钱一粒的种子太贵了,万一种不好怎么办?”
但崔玉禄看中了这个品种的潜力。草莓西红柿因底部有一小圈绿纹,带有青肩,看起来像草莓而得名。这种西红柿沙瓤,口味酸甜,很适合鲜食,正好符合现代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。
引进新品种只是第一步,如何种好才是关键。崔玉禄聘请专家指导农户采用生态种植方式:一个大棚里放置几百只熊蜂,授粉都由它们完成,不用人工授粉;使用有机肥料,严控农药使用;采用滴灌技术,精确控制水分。
这样种出来的西红柿不仅甜度好,而且营养成分高。“我们要种出的是儿时的味道,是那种自然成熟、酸甜可口的西红柿。”崔玉禄说。
果然,“崔西一品”草莓西红柿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欢迎。最贵时卖到每斤40元,还供不应求。“崔西一品”先后获得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认证和全球、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体系“双认证”(GAP),成为北京冬奥会蔬菜直供基地。如今,草莓西红柿已成为崔岭西村的“金字招牌”,每年为村民带来可观收入。
走在崔岭西村的现代农业园区里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排排智能化大棚。这些大棚统一配备智能化硬件设施,科技感十足。农户足不出户,通过手机App就可实现遥控放风、补光、加湿、浇水、施肥。每个大棚节约劳动力40%、亩产效益提高30%。
村民崔大哥正在大棚里忙碌,他拿出手机向记者演示:“你看,我在手机上一点,大棚的棉被就自动卷起来了;再一点,灌溉系统就开始浇水。以前这些活都需要人工操作,现在动动手指就行了。”
崔岭西村投资建设了现代农业园区,配套高标准分拣包装、冷链仓储和智慧管理服务中心。园区39个高标准大棚都实现了智能化管理。
“智能化不仅节省了人力,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种植精度。”崔玉禄解释说,“比如浇水,人工操作难免有误差,但智能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精确控制水量,既节约了水资源,又有利于作物生长。”
目前,崔岭西村90%以上的蔬菜大棚安装了智能化设备。每个蔬菜大棚节约劳动力30%,亩产效益提高20%,每个大棚年均收入十多万元。
另外,为统一品种、统一品牌、统一销售渠道,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新了“土地入股+保底分红”模式,实现农资供应、技术服务、生产标准、质量检验、品牌注册、果蔬标识“六统一”管理。
统一农资供应: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、肥料、农药等生产资料,既保证了质量,又降低了成本;
13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,土地变股金、村民变股民,实现了土地“资本化”、种植“规模化”双赢互促。种植户崔江元介绍:“我们种的菜合作社统一收购,不愁卖,每斤番茄价格还比另外的地方贵两三毛钱。”
现在全村130多户种植户全部加入了合作社。2020年,该合作社成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。
崔玉禄常说:“一个村富了不算富,大家伙都富了才算富。”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
他抓住村党组织“跨村联建”契机,以崔岭西村为核心,组织周边6个村联合打造“红领丹河”乡村振兴样板片区。通过技术共享、市场共拓、品牌共建,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。
更难得的是,崔岭西村还先后与河北雄安新区、江苏徐州、青岛胶州等地合作建设“飞地园区”5个。甚至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镇东垒头村也按照崔岭西村“六统一”模式建设大棚园区。
刘振军是东垒头村的种植户,他说:“我们村常年种植小麦、玉米,对种植大棚一窍不通。但从建棚开始,崔书记提供标准化服务,我们种棚就有信心了。”
崔玉禄还关切村里的困难群体。合作社专门设立了帮扶基金,对年老体弱、缺乏劳动力的农户给予特殊照顾。“我们要确保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。”
2014年,借助土地挂钩试点政策,崔岭西村对村庄实行了全面改造提升。如今走进崔岭西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特色鲜明的楼房。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纵横交错,路旁绿树成荫,鲜花盛开。家家户户通上了天然气,用上了自来水。
村里建设了联办小学和幼儿园,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。打造党建文化主题公园,建设文化礼堂,配备老年活动中心、村史馆、图书室、四点半学校、老年食堂等,村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。
傍晚时分,文化广场上热闹非凡。大妈们跳着广场舞,孩子们在嬉戏玩耍,老人们在长廊下聊天纳凉。“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,大家都在家看电视。现在有了广场,大家都愿意出来活动活动。”村民李大妈笑着说。
站在新的起点上,崔玉禄又有了新的规划。他打算逐步扩大“崔西一品”的品牌影响力,开发更多高端蔬菜品种;拓展电商渠道,让崔岭西村的蔬菜直接到达消费者餐桌;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,提升产品附加值。
“乡村振兴是个长期过程,我们不能够满足于现状。”崔玉禄说,“要让崔岭西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样板,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好日子。”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云南一家长“发朋友圈评论教体局长免职”被拘4天,警方已撤销处罚决定并赔偿
一部 iPhone 17 Pro 撕开全球贫富遮羞布!卢森堡3天工资 vs 印度160天血汗
从疯狂鸡娃到学历贬值,再到技能至上,日本教育的前车之鉴,带来哪些启示?
《编码物候》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
,hth下载